作者近來自己動手DIY維修電腦產品,像是螢幕顯示器、主機板…等。簡單的更換電容就好。因為電容是一個最常見的故障消耗品。就算不故障,電容也會因時間久了,電容容量也會衰減。這樣會導致設備出現一些異常的狀況,例如螢幕的雜訊線條,或是主機板異常的當機..等。
以上都是有可能電容故障或老化導致。如果有奇奇怪怪的現象產生,有興趣就可以自己動少DIY更換,因為電容是最容易最簡單更換的一種電子產品。
電容的介紹 :
以下列舉一些範例圖片,並完整說明其類型。若您要使用這些產品,但不確定或不容易判讀類型,這邊建議還是不要嘗試喔。



電容上一定有某種辨識符號,可判別極性。這相當重要,因為如果逆向連接,有可能會發生危險。電容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可進行標記。
徑向、通孔、圓柱型通常會在主體的負極側有線條,且負極引線也比較短。有的在頂端會有顏色,標示負極墊。
軸向、圓柱形的某一邊會有線條,箭頭指向負極引線,或用環狀壓痕指出正極引線。
表面黏著、鉭質、晶片型會在正極端具有線條和/或刻痕。
軸向型在正極側會有壓痕。徑向型會在正極引線上使用箭頭或正極指示符號。
電容的標示 :
電容器上標的「μF」舉例10μF表示該電容的容量為10μF,「50V」表示該電容的耐壓值為50V。

電容工作時,加在其兩端的直流電壓不能超過50V,否則該電容會被擊穿。實際中,若加在電容兩端的直流電壓只是略高於其耐壓值,電容雖然會被擊穿,但不一定會損壞,只是此時電容的漏電流會顯著增大。若加在電容兩端的電壓顯著高於其耐壓值,則電容擊穿後很可能發生爆炸。為了使電容在電路中能夠穩定可靠的工作,一般要求電容的耐壓值要大於實際工作電壓的1.2~1.5倍。當然,若耐壓值取的更大亦可以,只是此時電容的體積和成本可能也要增大。
電容上所標註的「10uF」,是指電容的容量為10uF,電容的單位是法拉。就好比電池的容量多少mA。除了uf這個單位,常見的還有pf,mf,nf等。
1法拉(F)= 1000毫法(mF)=1000000微法(μF)
1微法(μF)= 1000納法(nF)= 1000000皮法(pF)
注意提醒,其中標識有正負極的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,如果安裝反了會引起爆炸。
電容的檢測 :
以三用電錶量測電容是否損壞,電容之量測方法可分為下列幾種方法:
一、指針式三用電錶:
1.先將電錶撥到電阻最高檔,並用紅棒接電容的負側,黑極接電容的正側,此步驟相當於對電容充電。
2.此時指針會先指向低電阻,再偏轉回高電阻處,亦即電容的充電電流由最大降至0。
二、電子式三用電錶
1.先將電錶撥到電阻最低檔處,並用紅棒接電容的正側,黑極接電容的負側,此步驟相當於對電容充電。
2.再將電錶撥至直流電壓最低檔處,此時電錶上的數值,會由高漸漸降低,這是因為電容在放電所造成的現像。
若經由上述的步驟量測但未得到預期的結果,則表示電容已損壞。
三、萬用表測量
固定小電容器的檢測
檢測10pF以下的小電容因10pF以下的固定電容器容量太小,用萬用表進行測量,只能定性的檢查其是否有漏電,內部短路或擊穿現象。測量時,可選用萬用表電阻檔,用兩表筆分別任意接電容的兩個引腳,阻值應為無窮大。若測出阻值(指針向右擺動)為零,則說明電容漏電損壞或內部擊穿。
四、數字萬用表檢測
用電容檔檢測
某些數字萬用表具有測量電容的功用,UT51其量程分為200μ和20μ兩檔。測量時先將紅表筆接到電流端孔,黑表筆接到COM端孔,功能檔位選擇電容檔位,再用紅黑表筆接已放電的電容兩引腳(注意極性),選取適當的量程后就可讀取顯示數據。
短路:歐姆檔量得出來,若短路就是0歐姆。
開路:先將電容充飽電壓,之後用電壓檔量是否有電位?若開路沒有電壓。
漏電:類似短路情況 ,歐姆值越來越小。
用歐姆檔檢測,正常情況下 ( 電容先放電完畢 ),
一開始歐姆值為0,接著歐姆值越來越大 ( 正在充電 ),直到無限大。( 充飽 ))
以上簡單的介紹,更詳細還是需要參考書籍與前輩指導喔。